您现在的位置 :

首页  >  资讯 >  > 正文

中國三種早餐,啟動百態人生。

时间 :2023-07-28 17:19:42   来源 : 互联网

文字 |「誰最中國」

首图|「@风一样的婶子」


(相关资料图)

一篇写饮食的文字,如果没有榜单和店铺推荐,似乎总显得不够有诚意,故而本文开头先列一小榜,不拘正史与小说,评出笔者心中“中国早餐之最”:

最美早餐

画家郑板桥,曾写诗咏春节:瓶中白水供先祀,窗外梅花当早餐。彼时他穷得揭不开锅,还能把赏花当成吃饺子,真乃奇才。古代文人越饿越有诗意,是这世上最有情致的饥馁。

最贪早餐

袁世凯有句名言:要干大事,没有饭量可不行。他早餐能啃一斤半馒头,有时也会吃二十个鸡蛋。结果,此人因贪婪遗臭万年。

爱心早餐

杨绛说,钱钟书不擅厨艺,却给她做了几十年早餐:沏红茶、煮鸡蛋、烤面包。红茶立顿最好。菜单很单调,却是粉丝们最香的狗粮。

图 | @一枚瘦太太

中国地域广阔,民族众多,单从菜品论,早餐有千百种选择,榜单可以无限拉长。而,每一种吃法背后,启动的,又或是千姿百态的人生。
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导演陈晓卿说过,能够保存餐饮最原始外貌的只有早餐和最末尾的宵夜。早餐是最有地域特色的美食,它能体现出一个省市里一座县城中一条老街的居民生活状态。

北京人管早餐叫早点,因为满人觉得这顿不是正餐。清朝王府人家清晨五点多吃早点,有标准:烧饼、蒸食、油炸果,粥、饽饽、小菜,再配熟食和炒菜。普通旗人没这讲究,但不允许桌上只有一盘菜。那叫“寡妇菜”,没排场。至于普通百姓,最穷的,大概是豆汁煮杂烩,吃一天。老舍在《骆驼祥子》里是这么写的。

图 | @风一样的婶子

老舍是满人,早上爱吃油条、豆汁、焦圈儿。不喝豆汁儿的都不是地道老北京——这是北京土著饮食鄙视链中的一环。

如今北京发展快,早餐选择也多:包子手抓饼、汉堡三明治、煎饼胡辣汤。全国各地都照顾到,哪的人都不买账。上海人不满北京早餐单一,东北人嫌弃北京早餐寡淡,一线城市的早餐一股工业味。

南方人会吃,广东人尤甚,把吃早餐称为喝早茶。茶字一出现,闲情立现。广东早茶的风俗大概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,一家老小找个小茶楼,点一桌子点心粥汤:虾饺、烧卖、凤爪、蟹黄包、小馄饨、豉汁排骨、皮蛋瘦肉粥……来一壶铁观音,能吃到九、十点钟。第二天再去,又点一桌,和昨天完全不一样。

有综艺提到,潮汕地区是中国最后的美食高地,以食为天的架势更胜广州、深圳。据说潮汕常见24小时营业的餐厅,吃早茶的和吃夜宵会在清晨擦肩而过,堪称一景。

图 | @一枚瘦太太

中国人擅长在三张桌子上交流:牌桌、酒桌、茶桌,桌边一坐就半天。早茶桌是最让人清醒的所在,容易聊出大事,故而广东辈出政坛要人:孙中山、梁启超、康有为、袁崇焕、汪精卫。广东人受水土影响,身材多矮小精瘦,身手灵活,又吃得好,故而也出武术人才:黄飞鸿、叶问、李小龙、甄子丹。

曾经有个老梗:天上掉下一外星人,北京人要做研究,上海人要办展览,广东人说慢着,先尝尝滋味。广东虽繁华,但烟火气太盛,所以文豪就略少些。

图 | @一枚瘦太太

湖北人的早点叫“过早”,意为拿着早餐边走边吃。武汉、黄石、宜昌等地尤其爱过早。从前武汉人早起后要赶往集市,着急忙慌,顾不上坐下好好吃早餐,就买点吃食走街串巷。时间一长,就成了风俗。

武汉是亚热带季风气候,空气潮湿,夏季长达135天,没有北方常见的风沙天气,非常适宜边走边吃。烧卖、汤包、豆皮举着吃,热干面、糊汤粉捧着吃。路边小店买一碗热干面,一路吸溜,不怕岔气,如同手机插上充电宝,人逐渐变得容光焕发,碗一扔,元气满满。

图 | @风一样的婶子

聊早餐,最忌以偏概全。全国人都吃早餐,人人觉得家乡味最好。

天津人说煎饼果子早餐很完美,摊好的面片裹一根油条,葱花芝麻撒厚点;

开封的灌汤包口味鲜香,皮薄娇嫩,一咬一口汁,必须拥有姓名;

上海的粢饭团,近年来逐渐流行到北方,是新晋网红食品;

内蒙古的焙子有甜有咸,厚实扛饿,是唤醒待机大脑的不二选择……

最好的早餐散落天涯,却也有共性:深居于小街巷,久存于儿时的记忆中;老板面善,食材新鲜;或许离家有点远,但蹬上自行车最慢十五分钟也到了;关键是,吃不够,闻到味,就想到家。

图 | @风一样的婶子

一日之计在于晨。有人用饱餐打开新的一天,有人选择用学习的姿态迎接新一天的挑战。

微信公众号里,app商店里,打着“早餐”名号推广的内容太多了:新闻早餐、股票早餐、音乐早餐、财经早餐……很多人可以不吃饭,但不能不吃新闻早餐。

早上坐在地铁、公交,乘客都在看手机,多数都不是在玩游戏。他们可能在看爆款微信推文,可能在刷微信新鲜事,也可能在看电子书。很多app会在早餐时间推送内容,鼓励人们就着早餐吃知识。

图 | @风一样的婶子

这是一个四处都在贩卖焦虑的时代。互联网人怀疑自己35岁就要失业,国企职工怕行业形势不好,公司整改;中年人怕自己落后于时代,学生怕考不上大学以后没有工作,人们一阵阵地惶惶不可终日,并坚信:控制焦虑最好的方式就是坚持学习。

知识早餐最大的特点,就是迎合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,满足大家碎片化的求知欲。比如微博上每天一条读书笔记,视频网站每天一集“三分钟看电影”,更像高阶版心灵鸡汤。很少有公号和微博号叫“XX晚餐”。因为晚餐时间长,信息量大,很多人消化不了。

图 | @风一样的婶子

“朋友圈晒早餐”是另一类人的精神食粮和时尚。不吃,就晒,晒完就觉得吃饱了。

妈妈们喜欢晒孩子的早餐。葡萄没籽,玉米脱粒,面包是自己烤的,碗筷盘子很丑,但是很健康。通常只能晒到三年级,过了三年级功课紧了,头天晚上辅导作业鸡飞狗跳,第二天进了厨房也无心恋战。

另一种是晒餐厅早餐,很美很ins,这种人通常是网红,或梦想当网红。内容多是漂亮的三明治、舒芙蕾、咖啡。但实际上,她们从来不吃早饭。晚饭也不吃。甚至还有单纯晒碗筷的,两对筷子,两个盘子,秀恩爱。

图 | Rachel Park@unsplash

人类为何要按时吃饭?作家梁文道说,这是为了社交。如果真是这样,那饮食有时属于文明的进化。

中西医都认为,早上7点多吃早饭最好。可唤醒肠胃,及时供给大脑营养。放眼全国,大概55岁以上的城镇中老年人群体可以做到。对于奋斗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,太难了。

图 | @风一样的婶子

大城市的早餐像神龙,忽隐忽现。

奋斗在北京的东北姑娘,家住通州,做商务,早上六点半起床,坐将近两小时的车去大兴亦庄上班,园区门口买杯豆浆。坐下刚喝一口,就收到客户电话,聊完快十点了。

拼搏在上海的江西小伙子,程序员,公司门口租房。头天晚上处理bug到凌晨一点,打一局游戏两点钟睡觉,早上九点四十睁开眼,再吃什么也不算早饭了。

图 | @风一样的婶子

在深圳做设计的小姐姐,在家办公,每天上六点的闹钟,做饭,叫大宝起床,给二宝穿衣服,孩子吃饭时她洗水果拿酸奶检查书包,然后开车送到幼儿园。自己回家补一觉,九点钟正洗漱,就收到到客户的信息。

大城市的早餐再多,架不住没时间买,没时间吃。有时间泡麦片的都算生活家。

大环境在逼迫年轻人放弃早餐。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公司施行996工作制,很多人心甘情愿。大家拼命工作,靠晚睡晚起获得了金钱、房子、晋升空间。忽隐忽现的早餐,被砸烂的生物钟,换来了成年人梦想的实现,换来一个城市的繁荣。

听起来,像是一种值得歌颂的,伟大的牺牲。

图 | @一枚瘦太太

曾经,路边不干不净的早点铺子是一线城市乏味早晨最大的拯救——便宜,融入居民区。可近两年为了城市建设,四处都在封墙堵洞,大量早点铺子失去了立足之地。便利店笑了,它们成了都市早餐的扛把子。真的很难吃。

图 | @一枚瘦太太

港剧里常见一个词:brunch。意为早午餐。香港工作节奏快,周末起得晚,就在十点多把早餐午餐一起吃了。如今大陆日也常吃brunch——九点半打完卡,一杯咖啡一个三明治,中午一点都不饿。一个洋气的英文名,让生活也显得洋气起来。这或许是吃brunch的人最大的安慰。

编辑丨逗逗龙

-参考资料-

《早餐中国》

《风味实验室》

谭正璧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》

-特别鸣谢摄影师-

风一样的婶子、一枚瘦太太

Rachel Park@unsplash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X 关闭